紀元黎明

人勿玩人

靈異推理

氣候異變,隨著植物違背常理的生長,人類生存環境開始迅速惡化,僅僅壹年的時間,各座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499章:戴森球

紀元黎明 by 人勿玩人

2018-7-6 13:29

  即便在春節,還是有許多人自願堅守著崗位。
  在這個時代,對很多人無疑是痛苦的,從末世開始時屍橫遍野,全面淪陷,到重建區時代的朝不保夕,為生存掙紮,強烈的不安全感,始終縈繞在所有人的人頭。
  就算是如今科技大爆發時代,社會再次變得暫時安定,但即將狼狽逃往現實,依然人類心中縈繞絲絲的焦慮感。
  不過好在這種焦慮並非都是壞事,它讓人類在工作中,更加努力,也更加講究無私奉獻,這在科研人員的群體中特別明顯,大約有百分之六十的人,都在照常工作,甚至有百分之十左右的人,連春節當天都沒有回家。
  當然,這也有這壹類人的特殊性的原因,對科研工作來說,沈得下心是壹個最基本的素質,他們大多數人,幾乎每天都是跟冰冷的儀器以及枯燥的數字打交道,沒耐性的人,首先就會被淘汰。而且對於他們而言,再沒有壹個即將突破的項目,更將令人撓心撓肺,令人沈迷,這種時候,哪怕是家庭也要先放到壹邊。
  而作為最高層的羅遠,同樣也沒得閑。
  春節的第三天,地外情報處就發來郵件,關於玻星的具體情報已經整理完畢。
  地外情報處隸屬於羅遠直屬的對外情報組織,是飛船太空軍的重要組成部分,負責搜集壹切附近的星域情報,包括但不限於捕捉地外文明信號,規劃安全星路航線以及偵查附近星域的類地行星,為以後的遠航做準備。
  不過在當下最主要的任務,還是搜集關於玻星的情報以及分析玻星人的科技程度。
  ……
  飛船控制室中。
  “市長,智腦關於玻星的資料影像相當少,這是我們在飛船智腦上找到的唯壹壹段視頻!”地外情報處處長吳新凡把視頻調到飛船控制艙的三維屏幕上,他原是大學天文學教授,地外情報處成立後,他就被征召到這裏,並擔任處長壹職。
  事實上,在這個部門很多人都是這樣,因為極強的專業性,沒有壹定的學術能力,根本不適應這個崗位,這裏的很多人,在原先都是學術界人士,其中在數學、天文以及物理領域方面的數量最多,與其說它是情報處,還不如說是壹個特殊研究機構。
  羅遠耐心的看了壹會,這是壹段玻星人即將登陸飛船的視頻,周圍人山人海,圍滿了無數的玻星人,場面相當熱鬧。
  他能想象,當時那種狂熱的景象。
  對於玻星人來說,這壹次的遠征的無疑意義重大,這是它們文明的壹個跨越,代表從恒星系內文明,朝星際文明發展的第壹步,也是第壹次對外星人發動戰爭,可惜最終結局並不好。
  視頻是以某個玻星人為主角拍攝的。
  羅遠看了許久也看不出這是哪壹個,對它們的長相,羅遠有著嚴重的面盲癥,這壹點連變態的記憶力,也沒多少幫助,不過這個玻星人顯然是被它幹掉的其中壹個,而且看它在人群眾星捧月,隆裝盛行,應該是那個艦長無疑。
  不過羅遠註意的並不是這些,這裏的位置顯然不在星球上,透過類似玻璃的透明墻壁,羅遠看到外面是壹片漆黑的太空。
  “這是壹處太空停泊港口!您看這幾個小點!”吳新凡在旁邊解釋道。
  吳新凡指了指屏幕角落幾個微不可察的光點:“這是幾艘即將停靠的飛船,說明他們的太空航行非常普遍。”
  羅遠點了點頭,卻並沒有因此感到驚嘆,他在玻星人的夢境,就見過不少玻星社會的景象,早就見怪不怪,這是壹個高度繁盛的文明,強大的科技,讓太空航行早已成為壹種普遍的交通方式。
  否則也不會制造出星際飛船,就像人類,在踏入遠洋航行前,淺海航行早已普及。
  吳新凡指著畫面繼續說道:“好在視頻的角度很好,也非常清晰,我們可以看到不遠處的恒星,也就是玻星的太陽。”
  羅遠發現也許對方當老師當的久,他講解時,總有種娓娓道來的味道,不過他也沒有催促,顯然對方馬上就要講到關鍵時候。
  “我們可以看到它的亮度很高,根據測算,它的亮度是太陽的壹點三倍。”
  隨即,吳新凡把這段視頻移開,取而代之的是壹張圖案:“這是壹幅我們拍攝的玻星所在的恒星系圖,經過光源補償和修正,我們基本還原了那處恒星系的景象!”
  羅遠發現在恒星系圖中看到了三顆類似地球的藍白交加的行星,不由打斷道:“哪顆是玻星?”
  他對天文了解不多,卻也知道這種顏色分明,而且壹部分還是藍色的星球,大都氣候穩定,溫度適宜,而且擁有大量的水。
  “現在還無法分辨,因為這三顆行星都是可居住星球,玻星人已經擁有改造星球的能力!”吳新凡回答道,說著把其中壹個星球放大,羅遠頓時看到這顆星球外面漂浮著不少黑點,在星球地表上也能看到了地形的起伏,不少地方都有人工開拓的痕跡。
  “還能繼續放大嗎?”
  吳新凡搖了搖頭:“市長,放大沒有意義,那裏距離這裏將近三十光年,精確的距離在28.5光年,再龐大的物體,哪怕是行星,在如此遙遠的距離下,變得也比針尖還小。再加上,行星的光線相比恒星光線暗弱的多,即便是飛船先進的光學探測系統,它捕捉到的影像,依然是處於嚴重失真狀態,我們現在看到的景象,只是光源補償和修正的結果,放的再大,失真越嚴重,最多只能作為參考。”
  羅遠了然的點了點頭。
  吳新凡繼續之前的話題:“通過影像和圖案的對比,我們發現了壹個重要情報,這顆恒星的實際亮度,要比我們觀察到的要亮壹些。本來,我們也沒怎麽在意,畢竟距離的遙遠,總會出現壹些失真,即便是這套光學探測系統的智能光源補償,也不可能完美還原。直到最近,我們對於壹年前拍攝圖像,進行對比,才最終確認了壹點。”
  羅遠眉頭壹皺,問道:“妳們覺得是什麽原因?”
  “原因很多,比如最近拍攝時突然正處於恒星耀斑,也可能上壹次的圖像被小行星遮擋,都可能,但最大的可能是人為的遮蔽了壹部分太陽。”
  “妳說的是戴森球?”羅遠思維敏銳,突然想到了某個著名的理論。
  “很有這種可能,我們對此找到了壹些關鍵證據!”吳新凡把間隔壹年拍攝的兩幅圖案中的恒星進行擴大。
  羅遠仔細壹看,立刻發現了兩幅圖案表面都有壹塊黑斑,如果僅僅只是壹副,還可能以為隕石,或者其他什麽太陽黑子什麽的,但兩幅都有,而且相隔壹年,就已經很明顯了。
  更何況相比於最近拍攝那壹副,黑斑明顯比前者要大上壹圈。
  ……
  戴森球是弗裏曼·戴森早在1960年就提出壹種理論,理論認為,地球這樣的行星,本身蘊藏的能源是非常有限的,遠遠不足以支撐其上的文明發展到高級階段;而壹個恒星-行星系統中,絕大部分能源——來自恒星的輻射都被浪費掉了。
  太陽每壹秒向外輻射28600億億兆瓦的光亮,而以人類末世前七十億生產活動所消耗的能量總數來算,它可以供應人類二十七萬年,這比人類的歷史還要長,這還僅僅是太陽壹秒所散發的能量,如果是壹天,如果是壹年,這將會是壹個無比可怕的天文數字。
  因此這個理論認為,壹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必然有能力將太陽用壹個巨大的球狀結構包圍起來,使得太陽的大部分輻射能量被截獲,只有這樣才可以長期支持這個文明,使其發展到足夠的高度。
  這種理論壹提出後,立刻得到很多科學家的認同,認為是文明走出恒星系所必須要經歷的壹步,然而無論如何,這只是壹種假說,人類的科技能力還遠遠無法驗證,羅遠沒想到今天居然能親眼看到。
  雖然這個黑斑並不大,相比於恒星橫截面的面積只有五十分之壹左右,還遠遠無法做到完整的戴森球,但這顆恒星距離地球28.5光年,哪怕現在拍攝的影像,也都是28.5年前的歷史畫面。這麽多年過去,恐怕早已不是原來的模樣。
  壹個文明種族所生產和應用的能量總數,往往反應著壹個文明的科技程度和文明等級,從人類工業革命的煤炭蒸汽時代,到接下來火力電力時代,再到如今的核聚變時代,所生產以及運用的能量總數幾乎幾何倍數的遞增。
  而哪怕玻星人如今依然還是不完整的戴森球,其產生的能量也是讓人類絕望,它的強大遠遠不止壹艘飛船所表現出來的那點實力,甚至可能連萬分之壹都沒有。
  這對有朝壹日還想著往玻星復仇的羅遠而言,無疑是壹次的打擊。
  “對這個戴森球,進行技術論證以及可行性分析,也許現在用不著,將來肯定也會用得著。”離開前,羅遠面色凝重地說道。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