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吳霸春秋

迷惘的小羊羔

歷史軍事

公元前513年,吳國,五湖(太湖)。
千帆競走,波濤滾滾!
在煙波浩渺的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998章 三權分立,爵分十等

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

2024-1-7 21:24

  曹恤現在是而立之年,才華橫溢,又善於言辭,當壹個禮部尚書,的確是綽綽有余的。
  值得壹提的是,曹恤是曹國宗室之後,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鐸十八代孫。
  叔振鐸受封陶丘,以國為姓,因此曹恤也是王室之後。
  曹恤的祖父公子欣時(第十六世)、父公孫會皆以賢著稱,在吳國也都出任了壹方郡守、郡丞。
  曹恤早年為東郡郡守時,為人仁慈,尊貴富有,但卻不吝錢財,常施善舉,周濟黎庶,因而深受黎庶的愛戴……
  現在的曹恤,是禮部左侍郎,距離禮部尚書只有壹步之遙了。
  “陛下,臣有句話,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但說無妨。”
  “當年陪著陛下壹起開創大壹統事業的老臣,是死的死,走的走,老邁的老邁,陛下應該體恤更加老臣,給予他們恩寵。”
  聞言,慶忌頗為不解的問道:“陽虎,難道朕沒有善待功臣,給予他們恩寵嗎?”
  “有些話,臣之前不敢對陛下說起。只是,而今臣要辭官歸養,實在是不吐不快。”
  陽虎低著頭道:“陛下對待老臣,的確是恩寵無比。”
  “每當有老臣要辭官歸隱,回家頤養天年之時,陛下總是會賞賜壹大批的良田、宅子、莊園、黃金、玉帛、絲綢之屬,不可計數,不知道能讓幾代人受益無窮,可坐吃山空。”
  “然,這只是生前的榮寵。像臣壹般,贏得生前身後名,身後的榮寵,陛下應該考慮壹下……”
  “妳但說無妨。”
  見到陽虎還在賣著關子,慶忌沒好氣的揮了揮手。
  “陛下,如已故的孔丘、計然、伍子胥等人,陛下妳都給予上等謚號,然,他們的爵位如何?君?我大吳諸位臣僚當中,又有幾人能得到君號?”
  陽虎嘆氣道:“所以,臣請陛下考慮壹下,是否讓二三子,得到爵位,以至於百年之後,可有公、侯、伯、子之謚號。”
  爵位嗎?
  慶忌這才恍然大悟。
  的確,像陽虎這種愛慕虛榮的人,看重名利,也很是在乎身後之名的。
  慶忌把自己的兒子們都封為藩王,世襲罔替,功臣們則是有的連爵位都沒有,所賜的食邑還不是世襲罔替。
  這不是厚此薄彼嗎?
  皇子們尊貴,是含著金勺子出生的,功臣們自然不敢跟皇子相提並論。
  但是,身後之名他們很是在意。
  如伍子胥壹般,墓碑上,可上書“大吳大司馬武信君伍員之墓”。
  大司馬是官職,武信君則是爵位。
  吳國已經廢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實行郡縣制,出現了有別於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
  這些新設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襲。
  武將還好說,畢竟軍功爵位也是爵位。
  有不世之功的文臣,諸如已故的季劄、計然、孔丘等人,還被慶忌封了君。
  但是,那些沒有資格,沒有足夠的功勞封君的文臣如何是好?
  百年之後,他們連爵位都沒有,百年之後,墓碑上只能是以官職為前綴,然後是“某某子”。
  這公平嗎?
  似乎有些不公平。
  想到這裏,慶忌微微頷首道:“陽虎,妳說的這些,朕會考慮的。”
  “妳辭官歸養之後,是留在金陵?還是回老家?”
  聞言,陽虎想了壹下,便道:“陛下,臣想回老家壹趟,再折返金陵。不知道臣死後,是否有榮幸,陪葬於皇陵?”
  “可。”
  “多謝陛下!”
  陽虎這才了無遺憾。
  ……
  陽虎離開後,慶忌又派人將太子恒傳召到滋德殿,將評選功臣爵位之高低的事情,交給他辦理。
  太子恒負責擬定人選,最後由慶忌裁決。
  只是封號的話,慶忌並不在意。
  但,功臣們很是在意。
  “父皇,這評選爵位之事,標準為何?”
  太子恒頗為不解的詢問道。
  若是武將出身,以軍功爵位評選,倒是不難。
  文臣的話,難度還不是壹般的大。
  “壓低壹些。”
  慶忌思索片刻後,道:“定爵制為十等,分別是:王、國公、郡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關內侯。”
  “文臣的爵位不同於軍功爵,屬於另壹套規章制度。”
  “軍功爵只是左庶長,政績到位,也可封侯、伯等爵位,反之亦然。”
  “以尚書令文種為例,可封伯爵。”
  聞言,太子恒瞠目結舌的問道:“父皇,這文種為相多年,政績斐然,功勞那麽大,就只是壹個伯爵,是否過低?”
  “不低了。”
  慶忌語重心長的道:“在我大吳,異姓者不可封王,最高等級的國公、郡公,那是留給死人的,屬於追封。”
  “想封侯爵?難比登天。我大吳的壹些武將,軍功不到位,連封個關內侯都難。”
  “那……武安君也是伯爵嗎?”
  “不,孫武、田穰苴封侯爵,已故的伍子胥、計然等人,追封為國公。”
  太子恒頗為遲疑的道:“父皇,兒臣還是認為不妥。文種畢竟是勞苦功高,又是群臣之首的尚書令,只封壹個伯爵,還是差強人意……”
  “隨妳。”
  慶忌搖搖頭道:“吳恒,他們的爵位封得太高,位極人臣,日後妳拿什麽封賞他們?”
  “這……”
  太子恒沈默了。
  國公、郡公都是追封死人的,相對來說,功臣們生前能得到最高的爵位就是“侯”。
  功臣壹旦封無可封,哪裏會有多大的動力?
  只依靠食邑、良田、黃金這些東西嗎?
  當然,這只是慶忌的壹種規劃,日後太子恒當上了皇帝,未必不可改革壹番,多設幾個爵位。
  最終解釋權歸於皇帝。
  ……
  三日後,慶忌就在朝堂上,宣布了對功臣冊封的爵位。
  不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有相應的爵位。
  文臣以政績而論,武將以軍功而論。
  孫武,封山陽侯;田穰苴,封艾陵侯;文種,封宛侯;範蠡,封申侯;伯噽,封陶丘侯;曾點,封誠意伯;鄧析,封高陽伯;伍明,封焦侯;陽虎,譚伯……
  已經逝世的計然、季劄、伍子胥、孔丘、老子、晏嬰等人,也都被追封國公、郡公,以彰顯他們生前為吳國建立的功績。
  說到底,國公也好,侯伯也罷,都是壹種虛銜,只有相應的俸祿及其待遇,而不會有額外的封地或食邑。
  不過,就這樣,也能使功臣們心滿意足了。
  陽虎辭官歸隱後,慶忌又在朝中進行了壹番人事調動。
  三省,其實相當於三權分立了。
  中書省掌管機要、發布政令,這就是立法權。
  門下省侍從皇帝左右、贊導眾事、顧問應對,皇帝外出,則侍從參乘,這就是司法權。
  尚書省是大吳朝廷的最高政令機構,這就是行政權(執法權)。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