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星辰大海
遼寧1950 by 過渡形態
2023-1-16 17:27
早在二戰還未結束的時候,蘇聯就開始了有關遠程導彈武器的研究,但直到1944年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被從西伯利亞的牢獄中釋放出來之前,這項工作的進展並不順利。雖然壹度含冤入獄,但是這位天才般的科學家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為祖國服務的決心。
美國人通過“回形針計劃”帶走了納粹德國的絕大部分導彈和航天科學家以及他們的研究資料,但在戰後的這段時間裏面,蘇聯的導彈和航天工程的進展比美國人要快得多。在科羅廖夫的領導之下,蘇聯在幾年的時間裏相繼成功試射了短程和中程的彈道導彈,到1951年的時候已經在進行遠程彈道導彈的研制了。按照原歷史上的進度,他們能在幾年之後展開洲際彈道導彈的實驗,並用稍加修改後的P7導彈將第壹枚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正式吹響人類進軍太空的號角。
“真是難以相信,太空中已經布滿了妳們的衛星了。”
科羅廖夫難以置信地看著這間控制室中的壹切,他的身邊還有幾位蘇聯導彈工程的主要參與者,所有的這些人都對他們現在看到的東西嘖嘖稱奇。
“在75年後,發射人造衛星已經不是壹件很困難的事情了。”
站在科羅廖夫右手邊,身上穿著科研人員的白大褂的是“511工程”的負責人之壹何久天(虛構)。他是遼寧省極少數參與過後世中國運載火箭總體設計工程的高級工程師之壹,遼寧省穿越發生時正在大連和家人壹起度假,另外還有壹位洲際彈道導彈方面的專家是隨著096核潛艇穿越的,當時是主動要求上艦收集JL3潛射導彈的相關數據的,目前正在主導洲際導彈的項目,511工程便是洲際導彈和運載火箭兩個項目的合稱,實際上兩個項目組多有重合,大部分子項目可以通用。
雖然在穿越之初的時候,遼寧省的火箭軍部隊發射了大量的備用衛星,初步建立起了依賴衛星形成的通訊、偵察和簡陋的定位引導系統,但這些用洲際導彈打上去的備用衛星不是為了長久使用而設計的。部分質量較大的衛星可以有十年的使用壽命,不過大多數還是使用壽命三到五年的應急用品。衛星系統已經為新中國在軍事和其他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優勢,因此為這些壽命不長的應急用品尋找合格的替代產物以及能將它們送上太空的運載火箭就成了非常緊要的任務。
遼寧省龐大的工業體系中自然也有壹部分是服務於中國的航天事業的,不過只是其中的比較小的壹個鏈條。長征火箭的最重要的核心組件火箭發動機並不在遼寧省生產,而是在陜西。不過好在遼寧省還是有相關的人才儲備,雖然制造方面基本上得從頭做起,不過設計資料都是現成的,之後的進壹步發展也就有著落。
另壹方面,在中蘇兩國簽訂的壹系列技術分享相關的條約當中,斯大林自然很重視航天工業這壹部分。雖然第壹枚人造衛星這個能夠標榜史冊的功績已經被壹枚用潛射彈道導彈送入近地軌道的通訊衛星搶了先,但蘇聯的科學家們設法說服斯大林這項工程在這壹時代的實用意義比政治宣傳意義要大得多,而且中國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宣傳自己在航天方面的幾個“第壹”。
協議簽訂之後,以科羅廖夫為首的蘇聯科學家團隊自然強烈要求想參觀壹下此時位於遼寧省的這座臨時衛星控制中心。他們親眼見證了這個被中國方面自稱為“無比簡陋”的衛星系統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之後,更加堅定了與中方合作求學的決心。
“妳們能願意為我們分享這方面的技術和經驗實在是幫了大忙了,這能讓我們少走很長的壹段路。”科羅廖夫感慨道。
“其實都是妳們完全能夠憑借自己的能力在短時間內達成的成就,我們畢竟都是同誌,將來是要肩並肩地探索那片未知領域的。”何久天謙虛地說道。
考慮到蘇聯目前的工業技術水平和其他的許多因素之後,黨中央計劃分步驟地向蘇聯分享彈道導彈和運載火箭的相關技術。蘇聯的工業部門也已經興致勃勃地開始設計他們第壹枚具有象征意義的人造衛星,斯大林本人認為蘇聯的第壹枚人造衛星還是值得好好宣傳壹下的,功能性並不是主要的目的。而中國這邊的衛星設計就要復雜得多,在未來幾年裏將會產生需求的衛星涵蓋了已知的所有門類,將要參與其中的子部門甚至還有很多尚未成立。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莫過於在原本歷史上都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力才最終搞出來的北鬥系統,全球定位引導能力不僅僅在軍事上,在各類民用和科研領域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不過這方面的工作預計至少得用個十幾年時間才能完成,由於星象和地球磁場之類的自然環境變化,北鬥系統工程的資料不能完全照搬到這個時代。
中蘇兩國的航天項目在之後將會有很高程度上的合作,在兩國相關部門共同商議之後,向領導層提交的合作項目已經涵蓋了包括載人航天和太陽系行星探測。相比起原歷史上美蘇兩國的太空競賽,現在中蘇兩國的航天項目更多以功能性和實用意義為主,不必為了趕時間節點去刻意地壓縮項目時間。美國人想要趕上進度的話至少還得用個十幾年的時間,但是美國政府到時候還有沒有那個閑錢投入太空競賽就不得而知了。
“我看了妳們在未來的航天項目的影像資料,也看了妳們提供的歷史資料,很難想象在冷戰結束之後人類的航天技術進步那麽緩慢。”科羅廖夫回想起自己看到過的那些記錄資料,對後世的那種情況感到很懊惱。
“其實,就我個人而言,我並不希望航天事業摻雜了太多政治宣傳的因素。我希望我們開展航天事業是為了探索未知,走向未來,而不是為了展示我們的國力有多強大。您知道的,在冷戰的時候我們沒有太多資源能夠投入到航天事業當中,大多數資源不得不用以面對現實的威脅,我們事業的起步太晚也是原因之壹。”何久天回想起自己年輕時經歷過的事情也很感慨,原歷史上新中國的航天事業命運多舛,人才太少和資金不足的問題壹直到二十壹世紀才有所緩解,直到遼寧省穿越的時候中國的航天事業也依舊在追趕前人已經達到的成就的過程當中。
科羅廖夫也識趣地不再深入這個話題,他已經知道何久天口中的“現實威脅”指的就是那時候蘇聯部署在中蘇邊境的百萬大軍。美蘇兩國的太空競賽讓雙方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他們互相祝賀,許願要帶領人類走向太空的時候,或許忘記了中國人還有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也是人類。中國能在憑借壹己之力的情況下,從對美國航天能力望塵莫及到能夠望其項背,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了。
他已經了解到,到了遼寧省穿越的那個時代,世界上只剩下中美兩個國家還在向太空探索投入天文數字般的資金。美國人的阿波羅計劃成為了冷戰太空競賽的巔峰,但二十壹世紀的美國人卻再也做不到集中整個國家的力量把人類送上月球了。而中國方面壹直在穩步地推進自己的事業,速度稱不上快但也並不緩慢,他們確實做到了應該做到的壹切。不過在科羅廖夫看來,那時候中國的航天事業雖然穩中向好,但也缺了壹點點浪漫因素。
如果是在這個時代,蘇聯或者美國宣布自己第壹個發射了人造衛星,那必然會造成全球轟動,掀起壹波全民的太空熱潮。但在二十壹世紀的時候,絕大多數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國家在壹年之內發射了多少運載火箭,將數不清的人造衛星送入早已擁擠不堪的地球軌道。人們對科技進步的認知只剩下了標誌性的重大成就,就連空間站這種東西都讓人感覺習以為常。
現在中蘇兩國有更加寬松的外部環境,航天事業自然也就不必急於求成,可以按步就班地展開工作。當年在赫魯曉夫的主導下,蘇聯和美國進行太空競賽的時候,就曾因為政治因素導致了幾場本可以避免的悲劇。第壹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壹號”載人飛船,被壹枚SS6洲際彈道導彈送入太空的時候,幾乎是在執行壹次自殺任務,所幸加加林沒有在簡陋的條件下發生任何意外。當年的所有宇航員在進入太空之前都做好了犧牲的準備,但是當科馬洛夫為了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獻禮而踏上必死無疑的征程時,蘇聯航天事業的目的便不再那麽偉大了。
毛主席已經親自和航天事業的參與者們談過話,要求他們必須力求穩健,不能因為有了未來的技術資料就忽視安全性和穩定性,用節日獻禮的理由給科研項目強制劃定時間節點這種事情也被主席要求堅決禁止。
“如果有宇航員在探索太空的任務上因為意外發生了不可避免的犧牲,那他們將得到全人類的敬意。但如果他們的犧牲是因為我們的工作不周,或是因為政治因素粗暴幹涉了原本的時間表,那我們就該受到責罵。”何久天嚴肅地說道。
“當然,我們探索太空的目的應當是純潔的。”科羅廖夫很喜歡這位和他想法壹致的中國同誌。
“如果壹切順利的話,我們壹定能在1960年之前完成壹次載人航天任務,在1970年之前,讓我們兩國的航天員都能登上月球。”
“還有國際空間站,我們還要建設壹個任何國家的航天員都能進入的真正的國際空間站。”
兩人又開始展望美好的未來,按照項目組自己的時間規劃,在今年結束之前第壹枚在這個時代生產的運載火箭就會分別把中國和蘇聯的人造衛星送入地球軌道。不久之後,中國的神舟飛船將同時帶著壹名中國和蘇聯的宇航員進入太空,而在更遙遠的的將來,中蘇兩國的宇航員將把壹面代表所有無產階級人民的旗幟插到月球的表面上。
不過就現在而言,雙方合作的重點還是復現後世中國運用得最多的,也是技術最成熟最穩定的長征二號系列和三號系列。2025年時的主力運載火箭仍是長征五號火箭,但用於登月探月工程的長征九號已經蓄勢待發。
“用在長征五號上面的YF100火箭發動機我們現在還沒有能力生產,材料上的問題不是這兩年可以解決的。如果用多個發動機強行並聯加強運載能力的話,與我們追求穩定的原則相違背,因此運載能力較小的火箭可以作優先考慮。”
“這在我們看來,運載能力已經不小了,按照妳所說,這種長征二號火箭的改進型號已經能夠執行載人航天任務,這原本對我們而言是比較長遠的追求了。”
“科羅廖夫同誌,我們的長遠追求,應該是整個宇宙。”
何久天說完後,科羅廖夫笑了壹笑,現在這種條件他以前做夢都想不到,不說是這間臨時衛星控制中心配備的超級計算機了,就算是中國方面送給他的智能手機,其運算能力都比現在這個世界上所有計算機加起來都更強。
除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幾十年的經驗累積之外,他們的事業也得到了兩國兩黨的全力支持。雖然事到如今社會主義陣營已經不需要太空探索的成就來證明自己代表人類的未來,但兩國的領導人都能以自己長遠的目光看出,人類總有壹天要邁向更廣闊的世界。地球上的爭鬥或許還沒有結束,帝國主義還在威脅著人類邁向團結進步的道路,但我們已經能把自己的目光投向更高更遠的地方。